【安全育儿】“陌生人”到底是什么人?
家里的陌生人
除了日常生活中作为家庭成员的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外,家里会来一些宝宝不认识的人,大致可以分为两类:
客人
来家里做客的人,他们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认识的人。
上门服务的人员
平时家里可能会有上门送快递、收水电费、打扫卫生的服务人员。
对于这些人,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向宝宝介绍,不要觉得宝宝年龄还小相互介绍不必要。
家长还应该告诉宝宝:
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来的地方,只能进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宝宝认识的人,所以有人敲门,要先用礼貌的语言问问:“您找谁?” 如果是找妈妈的,就让妈妈看一看是不是认识这个人,如果认识,宝宝可以与妈妈一起去开门,否则就不要开门。开门之后,再热情地说一句“欢迎欢迎”。
在这个过程中,培养了宝宝礼貌询问、动手开门、热情招呼等一系列文明有礼的行为,自我保护意识也自然渗透其中。
家外面的陌生人
医院、火车站、商场、超市、公园、游乐场等是人较多的公共场所,家长也较容易为其他事情分心而放松对宝宝的关注,这些场所中陌生人较多,安全隐患相对较大。
在这些场所中,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,千万不要让宝宝离开自己的视线,也不要让陌生人帮忙照看宝宝。这些场所中的陌生人,家长要加强对宝宝安全意识的教育。
不跟陌生人走
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
好吃的东西谁都喜欢,特别是宝宝们,还没有分辨能力,不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吃,哪些东西不可以吃。
宝宝们分不出哪些是“自己的”,哪些是“别人的”,只知道有好吃的就可以吃,就可以要。
家长要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,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:
① 平时注意给宝宝讲道理,不认识的人给的东西不能吃。
宝宝的年龄决定他们不懂得如何区分“自己的”和“别人的”,更不懂得别人给的东西不能随便要,随便吃。
所以,家长应经常告诉宝宝: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要的,他有可能是坏人,他给的食物是危险的。
② 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应培养宝宝学会控制自己的某些需要。
千万不要谁给东西都接过来吃,而要学会说“不要”。
③ 带宝宝外出时,可以预备一些宝宝喜欢的小食品。
有些家长一味地注意不给宝宝养成吃零食的习惯,限制太多,反而增加了陌生人的食物对宝宝的诱惑力,致使宝宝“眼馋”、“嘴馋”,形成不良习惯。
所以家长要准备一些小食品,以备陌生人给宝宝食物时,能及时拿出自带的食品,解除宝宝“馋”的困扰。
教宝宝自护常识
① 教会宝宝背诵家庭电话号码、地址、父母单位等信息。
② 教会宝宝辨认警察、军人、保安等穿制服的人员,告知其如遇特殊情况可向这些人员求助。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