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孔肯雅热
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病因是经伊蚊传播的基孔肯雅病毒感染,病毒可直接作用人体或诱发免疫应答导致机体损伤。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主要传播途径是伊蚊叮咬,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。基孔肯雅热常好发于新生儿、免疫力低下者、糖尿病患者等人群。
该疾病的潜伏期为1~12天,一般为3~7天。发热、关节痛、关节炎、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。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、关节痛、斑丘疹,并可伴有头痛,恶心、呕吐、纳差、腹痛等消化道症状,以及畏光,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。
基孔肯雅热无特效药,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,部分症状严重者可给予药物和物理治疗。基孔肯雅热属于自限性疾病,多数患者治疗周期为7~14天。
发热时应卧床休息,高热可用30%~50%的乙醇擦浴,头部用冰帽等物理降温措施,但禁用水杨酸类退热,因可加重出血倾向。高热持续不退、中毒症状明显者可静脉补液,注意酸碱平衡,纠正电解质紊乱。重病可酌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。根据中医辨证可配合应用清热解毒中草药。
有出血倾向者可予维生素C、维生素K治疗,出血严重者可用酚磺乙胺、卡巴克络、云南白药等止血药。关节疼痛、僵硬应用抗炎药和非激素类药物无效,可试用氯喹(磷酸氯喹)、肾上腺皮质激素制剂。
基孔肯雅热为自限性疾病,90%以上患者预后良好,病死率较低,约为0.4%,且多为婴儿或老人,死亡原因主要是出血和休克。基孔肯雅热6%左右的患者出现关节僵硬和持续性疼痛的后遗症,可伴有或不伴关节肿胀。注意治愈后一个月复查血常规和病毒核酸。
用户登录